close

當初會接觸這本書是在博客來要預購「天使與魔鬼」時的加購活動所看到的,我是被它的簡介所吸引的:1865年的波士頓,一票文壇菁英組成但丁俱樂部,想將義大利文豪但丁的《神曲》英譯出版,俱樂部的成員包括當時新英格蘭紳士派詩人及史家等,如郎費羅、婁威爾、侯姆斯,但當時此舉觸犯了保守的哈佛校方。計畫進行同時,波士頓劍橋地區發生了一連串謀殺案,只有俱樂部成員知道看似無關的連串謀殺,其犯案手法風格與但丁的《神曲》的〈煉獄篇〉如出一轍。俱樂部成員必須搶先破案,還給但丁清白的聲譽,小說的推理於此展開。

巧妙融合文學歷史與懸疑情節,重現十九世紀中葉,宛如黑暗中世紀的美國。

照著但丁的
《神曲》來殺人的謀殺案?這可真是有意思,於是便訂購了這本書。開頭看了一段,我便完全投入作者鋪陳的故事,因為那個死者的死法實在是太過於震撼(對我來說是啦),不過因為這會說到很多劇情,所以不便多說。

好的,正如我標題所說的一樣,這是以謀殺案來包裝的文學史,「紳士派詩人」說實在的我是在此書第一次聽到,不過作者
馬修珀爾(Matthew Pearl)對他們的描述再度讓他們活了起來。通常偵探小說的重點都是擺在「誰做的?」、「是如何辦到的?」而《但丁俱樂部》則是放在紳士派詩人學者的身上,他們並不只是單純的破案機器或解密天才,而是充滿了個性,經常處於迷惑和困境中的血肉之軀。

十九世紀中葉的波士頓的確是宛如黑暗的中世紀,
當時的美國正處在南北內戰後的陰霾中,戰爭帶來的心理創傷和社會問題潛伏著令人毛骨悚然的黑暗可能。還當時的學術界也十分排斥像神曲之類會威脅到新教徒教義的作品。馬修珀爾所重建的波士頓很有說服力,城景、生活的人們彷彿活生生似的在我眼前(目前我在看的《風之影》也是非常成功的重建二戰結束後的巴塞隆納)。他們發現那個殘虐的撒旦與他們之間有種神秘的契合:兇手不僅他們一樣被但丁奇詭的想像所征服,而且似乎在與他們競爭著翻譯《神曲》的速度——只不過他們用的是筆墨,而他用的是鮮血。

唉,每次當我想寫篇心得的時候腦袋總是一片空白,但當時閱讀的感覺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頭。不過讀它的時候也不需對神曲有什麼很深的了解,補述的地方作者都有提到了,所以請輕鬆的聽他所要述說的故事吧!

p.s
幸好譯者將Oliver Wendell Holmes的姓氏翻譯成侯姆斯,不然我想很多人會想到另一位姓Holmes的傢伙:夏洛克‧福爾摩斯(Sherlock Holmes)吧?

--------------------
本文也刊載於我的另一個部落格http://blog.yam.com/schumi2004ga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ade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